一念善惡

善與惡似是感覺,善的行為讓人內心舒坦平靜,惡的行為讓人內心惴惴不安。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因為「選擇」而產生相應結果,善與惡即在此「選擇」之中構成定義,像孟子所言,一個人若看到嬰孩將墮進井中,結果是產生「選擇」的時空--救與不救,但孟子認為人類皆具惻隱之心,由想法促成行為,故必救嬰孩。但另一個角度,是否真的每個人都會去救即將墮井的嬰孩?

我們為何要幫助其他人?簡單來說是將心比己,自身經歷過痛苦,不願他人重蹈覆轍,故希望他人能夠減少痛苦。然而當幫助他人的結果非純粹減輕對方痛苦,反過來是增加自身痛苦的話,此刻在「選擇」之中或會是袖手旁觀,避免惹來禍患。在一個利益交錯時空,人類面對即將墮井的嬰孩,若善惡想法涉及恐懼,救人在群體中被認為是「多事」行為,或真的會袖手旁觀。

一念的善一念的惡,自身善惡從自發的感覺而來,但社會風氣會影響一個人的想法,當時代只重視表面經濟利益而疏忽心靈境界,其時人類的感覺會越趨麻木失調,善的行為變成攏絡人心的手段,惡的行為變成得到利益的方法。而上一代成年人選擇以「惡」達到目的,批評下一代任性妄為時候,現實卻是上一代將壞風氣延續到下一代,沒有莊敬自強,為現實放棄良知理念與行為。

善與惡從一念而來﹐一念源於心靈的直觀,人生可以有很多「可看到」的物質追求,但人類在生死面前,死後將轉換成另一種物理構成繼續生活,在兩個不同世界,兩種不同的物理構成之下,人類是帶不走物質,卻帶走了「遺憾」。人類因為惡帶來物質利益,也容易因為惡帶來感覺麻木,失去與生俱來的「良知感覺」。故了解生命有限帶來珍惜,迷信生命無限帶來驕縱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