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沒有作者的書

若書店的推介書籍中並沒有作者名字,我們(讀者)是否有能力辨認一本書的價值?成名作者的名字具有權威性,我們易因這種權威性盲目地為一本書的內容輕易下判斷,但此判斷是否從智慧而來?作者名字與書本內容,似道家語言哲學中「名」與「道」的關係,「名」具有局限性,「道」卻沒有局限性,但人類易因可看到的「名」而看不到內在的「道」。

道家的「名」與佛家的「色」,有著不同表達而有著相信含義。道家的「道」與佛家的「空」,異名而同實。老子「道可道非常道、名可名非常名」與心經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同樣試圖以語言文字反映出「可看到」與「看不到」的關係。「可看到」的東西具有局限性,「看不到」的東西卻沒有局限性,結果讀者在作者的權威性的威嚇下,沒去了平等。

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本來平等,假設讀者在閱讀書籍的時候,願意放下作者權威性,有如在一堆沒有作者的書海中隨時尋覓,以一本書的內容去了解一本書,而不是以作者聲譽去了解一本書,讀者的地位才得以釋放。所謂智慧並不是指盲目相信作者,就算一本書沒有作者名字,但讀者仍能為書本內容所啟發,才是閱讀的態度,以平等智慧去了解書本的內在意義。

「放下作者」是讀者的閱讀訓練,不再因為作者名聲而迷失在權威性之中,讀者真正要閱讀是書本內容,而非為閱讀某作者的書而產生閱讀動機。語言文字存在局限,但智慧處於無限,當以局限去追求無限,就像運動場上不斷跑圈,為「可看到」的世界紀錄而迷失。反之以無限去追求有限,似圍繞地球跑圈,能夠為「看不到」的生命意義而醒悟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