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根本是甚麼?在公開試謀求高分或是升讀名牌大學?還是將學生(我們稱為未來社會棟樑)培育成像我們一樣的迷失者?在職場弄以手段﹑在政壇弄以欺詐?一個學生在考試考取高分,只代表在考試遊戲之中熟習遊戲規則,非代表實際應用或操作,更不代表一個人最珍貴的東西,就是「個人人格」。若顏回先生輪迴生於現世,沒遇到孔子的知遇,他的堅持能否被紅塵所了解?

我們今天的教育方法是將公開考試的地位無限提高,並以此作為升學最主要門檻,結果造就「補習」風氣盛行,公開考試技巧被教育商人以商品形式去販賣。亦由於公開考試過份被重視,結果學生不容許在考試或制度中「犯錯」,從而令學校顏面蒙羞。因為學校那面子、因為教育制度及教育理論的貧窮,老師們再沒多餘的空間讓「學生犯錯」作為教育一部份,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。

若看回二千多年前中國重要的教育學典藉《論語》,孔子面對學生就像家人一樣,從現代漢語語意角度,家人跟學生最大的分別就是我們會容許家人犯錯。同樣《論語》所記錄的故事中常有學生犯錯,孔子指正的教學內容。孔子其中一位學生叫宰我,曾因貪睡被孔子責罵,又因否定三年喪期被孔子鬧得體無完膚,但宰我仍是孔門十哲之一,原因就是孔子接受學生犯錯,重要是知錯能改。

西方學術界有堂而皇之的教育學理論體系,其中滿佈艱澀學術話語,讓教育學構成學術專業的一部份。但我們中國人最重視就是生活,講求生活上的實際應用,一切有利有弊,中國模式因為靈活較易適應人心(即時代)變化,卻由於多了點「人情味」,故沒法用所謂客觀的科學方法檢視,即少了冷漠的學術話語。而「知錯能改」在語言上只是簡單概念,卻是易講難做,是否需理論體系?

– Sylvian Kuok 重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