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在小時候欲尋求學校制度外的學習,只有透過圖書館、書局、報刊雜誌、電視及收音機等渠道汲取課外知識。而圖書館缺點在於藏量,書局缺點在於消費,報刊雜誌缺點在於片面,電視收音機缺點在於時間,最後易因資源不足影響自學的進度。學校教育跟自我教育的分別,主要在學校教育有著極大局限性,知識仿監獄般被存於封閉空間,學生在學習進度及學習範圍上並沒有決定權,只有任憑學校主導對知識的學習。而自我教育即取回學習的權力,學生得以在自由知識領域尋覓,創立個人學習空間。
學校也象徵著對政治勢力對人民知識水平的控制,政權透過政治影響教育制度,以教育控制人民的想法,確保現有政權的持續及穩定性。公開考試則代表政治對人民的規範,由此誘導學生走向「制度」,減少對現有政權的衝突。教育與政治本息息相關,政權需監管知識的流通確立政治穩定性,讓人民沒足夠的力量干涉政權,或沒法影響到古代貴族既有的權力及利益。然而既有制度開始崩潰時,即出現東周「王官失守」的情況,因官藏典籍流入民間,造成知識解放,讓東秋時代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。
思想自由與安居樂業是否不能並存?這是人類在往後需要尋求的答案,但現在因互聯網的發明,出現了繼王官失守(百家爭鳴)及蔡倫造紙(知識普及)後,另一次具劃時代意義的知識解放現象。互聯網能將文字、圖片、聲音及影像存於半公共空間,人類只要在家中即可以汲取大量資訊,並且是跨語言、跨國界、跨地域、跨種族,讓知識得到難以想像的流通。但所謂「資訊」指未經處理的原材料,人類在大數據時代得到廣泛的自我學習機會,但相對地在學習方向上需有著更清晰的思維,學會辨別資訊真偽。
在科技發展下,或潛藏著一次超越政治的知識革命,能夠改變舊有學習模式。
– Sylvian Kuok 重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