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嘗試從語言學視野了解香港中國語文教育,語言(Language)本身是包括文字和語音,由兩者去建立人類的語言溝通行為,即書寫及說話兩者皆具相當的重要性。作為成年人,運用說話去溝通隨時比書寫的機會更多。但切入香港中國語文教育,小學階段因著重學童整體的基礎語文訓練,聽說讀寫的教學比重較平衡,不會過份偏向讀寫。但至中學階段,卻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。

現嘗集中以香港中學教育作為例子,我們一向重視透過筆試作為主要評核學生能力的方法,即學生多以書面語去表達,故而老師評核學生的中文能力水平的方法,也多從筆試入手,甚少評核學生在中文口語表達是否恰當,了解學生是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有效的口語溝通。結果,由此造成部份學生中文口語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,影響往後面試及人際溝通表現,流弊甚深。

就香港中文教育來說,雖然粵語作為香港人的母語,但因現有的教育模式過份重視筆試,忽略學生在口語溝通上的傳意能力,重「文」而輕「語」,故他們在運用粵語去溝通的時候也未必能夠稱心表達,作出有效傳達訊息的方法。從歷史來看,香港中學會考在2007年改制前,只存在閱讀理解及作文,完全偏重讀寫,至學生在18歲的預科階段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才加入中文說話評核。

而2007年香港中學會考改制到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,香港考評局參考過去預科中文話說評核模式,在中國語文科設立卷四說話至今。期間曾刪除範文朗讀(發音評核),純粹透過小組討論觀察學生中文口語溝通能力。中文卷四佔全科14%,故部份中學會較為忽略說話訓練,或從另一角度,因說話及討論技巧皆存在專業性,令不少中文科教師未必掌握其教學法及因材施教技巧。

– Sylvian Kuok 重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