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指人類本性,中國蒙書《三字經》言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」,乃將人性定義為每個人初生之時皆心性善良,雖人類性情本來相近,但因習性帶來人與人之間在心態上的差異,而習性指後天構成的生活習氣。荀子則在〈性惡篇〉言「人之性惡,其善者僞也」,是故人性本惡,善良只是後天假裝而成。但古人對人性的分析是否代表正確無誤?甚麼是善?甚麼是惡?

一、古人對人性的分析正確嗎?當我們觀察自己內心的「本性」,嘗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善?嘗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惡?古人對人性的定義傾向絕對化的非黑即白,結果人性論上推向二元對立,而不接受善惡同時並存。人類在同一個年齡,但處於不同時空之中,針對不同情景,會同時生起或善或惡的念頭,時而善良時而邪惡,由想法發展為行動,構成了善與惡的行為,在對等中建立了選擇的條件。善與惡似對等,似並存,人類在學習選擇。

二、甚麼是善?善的想法指自身不欲透過行為傷害他人,而最明顯的例子為報復,當人類感受到不平等對待,產生自身利益受損的想法,內心易生起痛恨感覺,只有藉報復行為重新建立平等狀態以減輕利益受損的創傷。但所謂善的想法,是能夠放下怨恨,原諒仇人,更深入的層次為以善的行為感化仇人,但過程中易先傷害自己,先有惡的行為,故為「惡中帶善」。

三、甚麼是惡?惡的想法指期望以傷害他人以成全自我,例子為當人類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荒謬,對其他人失去了「信任」的感覺,結果易透過惡的行為成全自我,惡的行為指以傷害他人手段建立主體認為的「善」,後遺症為內心感覺易趨向麻木失調。另常見例子為以善的表面建立群眾形象,博取信任,後以惡的行動帶來自身利益,此等皆為「善中帶惡」。

– Sylvian Kuok 重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