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難與良知的相輔相成 2017 年 12 月 文哲隨筆 「苦難」由苦與難兩個字所組成,苦即心感艱澀,難即身遇困難,身心皆受阻絕故謂曰苦難。邏輯上應沒有人從未曾經歷苦難,我們在身處其中時候,易感到失落與悲痛,一切透過外在賦予或內在確認的精神價值都會受到動搖。假設將「良知」定義為其一精神價值,此價值本非有形枷鎖,亦沒有法律規定人類必須持守所謂良知,故於苦難之中,人或會問自己「為何要堅持價值?」。 [ 閱讀全文… ]
佛法 2017 年 6 月 文哲隨筆 悟道瞬間很多時候是突然其來的閃爍﹐修行者會發覺苦苦追尋的東西﹐原來一直放在自己身上。從另一個角度﹐西方人因宗教習慣讓內心覺得「十三」為不祥﹐另中國人因諧音令心理上討厭「四」這個數字。所謂悟道﹐指你會突然豁然開朗﹐明白「十三」或「四」都只是人類因心理習慣影響了現實行為﹐文字符號本是外在概念﹐與「現實」無關。所謂悟道﹐指你會突然明白﹐人類的生命是充斥著迷信﹐包括非理性地相信「文字符號」的必然性﹐因心理習慣影響了自在生活。 [ 閱讀全文… ]
從「變化」學習心靈價值 2017 年 4 月 文哲隨筆 若世界有永恒不變的教科書,其所指引的只是人類骯髒史,否定變化的可能。正如人心不會永遠的善及永遠的惡,時刻都在搖擺選擇之中,用以雕琢心靈寶石。心靈教育非死寂教條,而是能夠在變化不定的內外環境中,追尋不變而變的哲學。根本道理為「不變的一」,但會隨時空契機「以一變十」。然而現今教育風氣卻喜歡本末倒置,重視「一」與「十」,卻沒有「變」。 [ 閱讀全文… ]
論寒山禪詩對美國詩人斯奈德的影響 2017 年 4 月 文哲隨筆 若文學的形成在於人類心靈的需要,故透過語言文字這種表達方式抒發情感及思想,然則各地人類去除文化及民族上的差異之外,對文學的理解應有著普遍性。故除本國文學研究之外,國與國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學研究亦漸成為文學研究其中一個重要課題。過去由於科技因素,東西方交流止於商品貿易文流,未有文化互通。及後海陸絲綢之路的形成,東亞地區交流頻繁,中國文學開始被繙翻成外文,其中如《三國演義》等小說對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均構成重要影響,亦為中國文學對外國文學及文化影響的例子。 [ 閱讀全文… ]
正月初一的政治氣焰與旺角火焰 2016 年 2 月 文哲隨筆 已三星期沒寫文,筆者正適應一份日夜顛倒的兼職工作,然而一個相隔已到丙申年正月初二。慣常一元復始的新正頭,華人政府多採不干預政策與民生息,但香港在正月初一卻發生﹐令國際傳媒廣泛報導的「旺角亂事」,警察與市民再次暴發流血衝突。事件起源於上年已被關注的「新年夜市」問題,香港政府仍依舊忽略民生﹐沒將問題當成「問題」,結果蘊釀越來越多的警民衝突。 [ 閱讀全文… ]